100%

【台灣文獻叢刊·第283種】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

台灣文獻叢刊

  【第 283 種】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作者:蔣元樞

  .原書頁數: 0080 頁

  ●書籍簡介

  第二八三種「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註)

  本書(一冊八○面四八、○○○字)不分卷,據國立中央圖書館代管國立北平圖書館所藏原本攝製(圖)、排印(圖說)。「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增訂本)「史部」「政書類」」(三七八面)著錄:『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七十九幅,清乾隆間臺灣知府蔣元樞進呈紙本彩繪,三三×四一.五公分。北平』。原本係散頁,有圖說四十幅,圖僅三十九幅,合計如上數。所積「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顯係揉合現代詞彙所成,當為北平圖書館入藏編目時所定;原名稱已無可考。蔣元樞,字仲升;江蘇常熟人。初以舉人任福建知縣,歷陞臺灣府知府。在臺任期,為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至四十三年六月,歷三年又二月;其間,並護臺灣道篆(四十一年十二月至四十二年四月)四閱月。在臺建設,為修郡城、設望樓、祟學宮、新寺廟、造橋樑、建公館、築燈塔、立殯舍、興營房、整鹽場、立馬頭等,不一而足。此四十幅圖說及圖繪乃為進呈朝廷而製,僅見其大者而已。今圖已縮影,並未照原本色彩製印,洵為美中不足。綜計圖說目分重建臺灣郡城、重修臺灣府署並建迎暉閣景賢舫、恭修萬壽宮、重修海會寺、新建鯽魚潭、移建臺灣佐屬公館、重修臺灣府學、孔廟禮器、文廟樂器、佾舞、鼎建鹽課大館、重建洲南鹽場、建設臺邑望樓、建設鳳邑望樓、建設諸邑望樓、建設彰化縣望樓、建設淡水廳望樓、鼎建傀儡生番隘寮、重修風神廟並建官廳馬頭石坊、重修關帝廟、鼎建臺郡軍工廠、重修臺郡崇文書院魁星閣、重建臺灣縣學、捐修臺鳳諸三縣養濟院普濟堂、重建臺郡橋樑、重修塭岸橋、重修臺灣府城隍廟、重修臺郡先農壇、重修臺郡天后宮、修築安平石岸、新建鹿耳門公館、重建洲南場禹帝廟、重修湖北場上帝廟、重修龍王廟、建設南壇義塚並殯舍、捐建北門兵丁義塚、移建中營衙署、捐建南路兩營公署、捐建各營兵屋、捐建澎湖西嶼浮圖(每目均有「圖說」二字,惟鼎建鹽課大館稱「記」),但缺圖一幅。所有諸圖約有三分之一並有碑記可考,分別見於第一四○種「續修臺灣縣志」及第二一八種「臺灣南部碑文集成」,堪稱信而有徵。此外,臺南現尚存有「萬壽宮圖」、「重修海會寺圖」、「臺灣府學全圖」、「接官亭圖」、「「軍工廠圖」及「臺陽城隍廟圖」六座圖碑,並與本書內六圖均相吻合,尤見實証;今並攝製縮影圖分附於六幅圖說之後,俾與圖繪對照。本書不特提示清乾隆間臺郡建設之大者,且見當年各種建築圖繪之一斑。

  (註)本書書名封面「郡」字誤排「灣」字(版權頁及廣告亦同),其餘目錄、書口均無謬。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目錄

  3  重建臺灣郡城圖說(圖一)

  4  (附)北砲臺泉圖說

  5  重修臺灣府署並建迎暉閣、景賢舫圖說(圖二)

  6  恭修萬壽宮圖說(圖三)

  7  (附)萬壽宮圖碑

  8  重修海會寺圖說(圖四)

  9  (附)重修海會寺圖碑

  10  新建鯽魚潭圖說(圖五)

  11  移建臺灣佐屬公館圖說(圖六)

  12  重修臺灣府學圖說(圖七)

  13  (附)臺灣府學全圖碑

  14  孔廟禮器圖說(圖八)

  15  文廟樂器圖說(圖九)

  16  佾舞圖說(圖一○)

  17  鼎建鹽課大館記(圖一一)

  18  重建洲南鹽場圖說(圖一二)

  19  建設臺邑望樓圖說(圖一三)

  20  建設鳳邑望樓圖說(圖一四)

  21  建設諸邑望樓圖說(圖一五)

  22  建設彰化縣望樓圖說(圖一六)

  23  建設淡水廳望樓圖說(圖一七)

  24  鼎建傀儡生番隘寮圖說(圖一八)

  25  重修風神廟並建官廳、馬頭、石坊圖說(圖一九)

  26  (附)接官亭圖碑

  27  重修關帝廟圖說(圖二○)

  28  鼎建臺郡軍工廠圖說(圖二一)

  29  (附)軍工廠圖碑

  30  重修臺郡崇文書院魁星閣圖說(圖二二)

  31  重建臺灣縣學圖說(圖二三)

  32  捐修臺鳳諸三縣養濟院、普濟堂圖說(圖二四)

  33  重建臺郡橋梁圖說(圖二五)

  34  重修塭岸橋圖說(圖二六)

  35  重修臺灣府城隍廟圖說(圖二七)

  36  (附)臺陽城隍廟圖碑

  37  重修臺郡先農壇圖說(圖二八)

  38  重修臺郡天后宮圖說(圖二九)

  39  修築安平石岸圖說(圖三○)

  40  新建鹿耳門公館圖說(圖三一)

  41  重建洲南場禹帝廟圖說(圖三二)

  42  重修瀨北場上帝廟圖說(圖三三)

  43  重修龍王廟圖說(圖三四)

  44  建設南壇義塚並殯舍圖說(圖三五)

  45  捐建北門兵丁義塚圖說(圖三六)

  46  移建中營衙署圖說(圖三七)

  47  捐建南路兩營公署圖說

  48  捐建各營兵屋圖說(圖三八)

  49  捐建澎湖西嶼浮圖圖說(圖三九)

  ●弁言

  這本「圖說」及所有縮影各圖,原為一百九十餘年前的寫本與彩繪,與六十七「番俗采風圖考」(「文叢」第九○種)同為臺灣罕見的歷史文獻。原本原藏於國立北平圖書館,現由國立中央圖書館代管,列為善本書之一。近中央圖書館又將北平圖書館所有的圖書寄藏國立故官博物院,因此這一「圖說」原本今則存於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增訂本)「史部」「政書類」(三七八頁)著錄:『「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七十九幅,清乾隆間臺灣知府蔣元樞進呈紙本彩繪,三三×四一.五公分。北平』。經檢原本,有圖三十九幅、圖說四十幅(內一幅題稱「記」,餘均稱「圖說」),合為七十九幅。每幅均加襯裱,稍有蠹蝕。至所稱「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顯系揉合現代詞彙(指「建築」一詞)所成,當為北平圖書館入藏編目時所定;原來究何所稱?固無可考。

  考謝金鑾纂「續修臺灣縣志」(「文叢」第一四○種——略稱「謝志」)卷二「政志」「憲紀」「臺灣府知府」目下:『蔣元樞,江蘇常熟舉人;(乾隆)四十年四月任』。其後任萬綿前,同目另條載:『……四十三年六月任』。又「分巡臺灣道」目下:『蔣元樞,江蘇常熟人,己卯舉人;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護任』。陳國瑛等纂「臺灣采訪冊」(「文叢」第五五種)「臺灣道憲」目且詳載:『蔣元樞,……四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任,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卸事』。則這本「圖說」作者「清乾隆間臺灣知府蔣元樞」的任期為乾隆四十年四月迄四十三年六月,在任三年又二月;其間任臺灣道(全銜應為福建分巡臺澎兵備道兼理學政)系屬兼護性質,曆時四閱月。又考「常昭合志」蔣檙傳:『蔣檙,……溥長子,………。弟元樞,守仲升。以舉人任福建知縣,歷陞臺灣府知府。重建木城,培單為複;濱海處增創堞樓、砲臺,規劃經久。護理學政,添立澎湖應試者為「澎」字號,歲科取進一名;增葺文廟學宮,禮樂器皿鹹備。俸滿歸,卒』。元樞治臺事蹟,由此已見其概。又乾隆四十二年三月郡城媽祖樓街、金龍街眾鋪戶立有「護理臺澎兵備道臺灣府正堂蔣德政碑」,其碑文有云:『我大恩憲大人蔣,代受國恩,兩世相業昭垂,……。初下車,即念臺灣僻居海外,民番雜處,最易滋生事端;而其道則在嚴治竊匪、耡抑強宗,使不得生事擾民,共安衽席。今之四境晏如,此其明驗也。而且修城垣以衛民居,設望樓以防民患,崇黌序以正民風,新神廟以成民事,辨疑獄以重民命,廣賑恤以瞻民窮:其經濟事功,彰彰如是』(見「文叢」第二一八種「臺灣南部碑文集成」——略稱「南碑」)。迄於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元樞在臺建設,已有修郡城、設望樓、崇學宮、新神廟等多項;這在這本「圖說」,均見有圖與說。同時及其後陸續興工,另見其他文獻及這本「圖說」者尚多。這在清代臺灣歷任知府中,尚不多見。祇由於乾隆三十年代以後未曾續修「府志」,並無元樞的「宦績」專傳流存,湮沒未彰已耳。按元樞為溥子(見上引),溥父廷錫,康熙舉人,賜進士,雍正間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溥,雍正進士,乾隆間官至東閣大學士兼管戶部尚書(並參「清史列傳」)。所謂「兩世相業昭垂」,元樞在臺樹立業績不少,決非偶然。

  這本「圖說」有圖三十九幅、圖說四十幅,圖與說幅數不符。這有兩種可能:(一)圖說內有一幅稱「記」,題為「鼎建鹽課大館記」,或為此記無圖。(二)圖說多圖一幅,或即欠缺一圖。如果原本每一圖說與圖配置不誤,問題較為簡單;可惜久藏失次,尋求解答不易。

  由於「文叢一版面所限,現將原圖縮影制版,圖說則另加標點排印。圖說與圖的配置,經詳加研求,十九均已相合,只留數幅存疑。至其編列順序,參考其他文獻,略以興舉時間先後為準;無時間可據者,依類分列。原本圖說有題,圖則無名;現將各圖分別編號,在每一圖說題下加註所屬「圖次」(至有待求證者,再加問號表示之),以利檢閱。此外,尚得可言者,約有數端:

  (一)圖說固有題,但寫法頗不一致。其最著者,有「孔廟禮器圖說」,有「文廟樂器圖說」;同屬孔廟(文廟)器皿,郤作兩種冠稱。又各廳縣「望樓圖說」,既有臺邑、鳳邑、諸邑之稱,但彰化縣不稱「彰邑」而稱「彰化縣」。如以前者為準,後者應從之;不然,前者應從後者。今為存真,均未改易。

  (二)圖說文字,原寫本每有■〈言為〉誤;今已為改正,並加括號註明原誤之字。內有一處,並須特別說明:「重建臺灣郡城圖說」有云:『……郡西面海,西門為自口進郡要隘。舊以濱海之地無從樹柵,只設南、北砲臺二座;今於砲臺左右添設木柵兩翼,另建水西門一座,並增砲臺三座』。「水西門」,圖作「小西門」;據以改正,原無問題。但元樞另撰有「重建郡城碑記」(載「謝志」卷七「藝文」(二)——五一一面),郤亦云「別創水西門」,殊滋疑義。再考「謝志」卷首「城池圖」(按臺灣縣為臺郡附郭,所稱城池即府城),確為「小西門」無謬;同書卷一「地志」「城池」亦云:『……四十年,知府蔣元樞補植竹木,且於砲臺、窩鋪多所修葺;建小西門於土墼埕西,為八門焉』。可知「碑記」亦誤(或為誤刊所致)。

  (三)原本稍有蠹蝕,在縮影圖面不難看出(由此亦可得知先前所藏,每幅實為對摺;蓋今所見圖面蝕殘螭紋,幾均左右對襯有致)。圖說殘破部分,今惟以留空(以方框代替)出之。偶有脫字,另加方括號填補。至未能連續或不甚通順之處,則加問號存疑。

  (四)圖說中每以干支紀年,今加註清曆及公曆;已有清曆者,僅註公曆。又,圖說敘及職官,往往著姓不名;如「臺邑周令創樹木柵」,末書周令為誰。凡此「不名」之處,亦均分別查註。所加註文,統用括號表示;亦即凡有括號者(包括上述加註「圖次」及改正誤字所用)均為今加,並非原文。

  (五)圖與圖說的配置,原憑圖中的標記文字與圖說相印證,或由圖說描述的結構尋求其適圖,或從圖中的特殊顯像決定其歸屬。但有少數圖中未著一字(如圖三、圖六、圖二六),或圖說無結構描述(如「恭修萬壽宮圖說」、「移建中營衙署圖說」、「捐建南路兩營公署圖說」)以及圖無特殊顯像,以致辨認困難。除可由認識判定者(如確認圖三為「萬壽宮圖」、圖二六為「塭岸橋圖」),尚有圖二、圖六、圖一一及圖三七等四圖存有疑問。圖二與「重修臺灣署並建迎暉閣、景賢舫圖說」所指,較為接近;但圖中除並無迎暉閣、景賢舫等文字標記外,在署右郤出現有「邑城隍廟」,頗為費解。考邑城隍廟「在(郡城)鎮北坊」(見「謝志」卷二「政志」、「壇廟」載),而府署則「在東安坊」(見同書「衙署」載),兩不相及;不過郡城隍廟確「在東安坊郡署之右」(見同上)——亦即「在府署之西數武」(見「重修臺灣府城隍廟圖說」),則「邑」為「郡」之誤乎?再查郡城隍廟見圖二七,「廟貌」似又兩不相類;而鹽課大館卻「貼附府署之右西偏」(見「鼎建鹽課大館記」),則此「邑城隍廟」又或為「鹽課大館」之誤乎?這在他圖亦有類此情形,如「新建鯽魚潭圖說」有「潭中構湖心亭一座」語,而圖(圖五)中則標記作「掬月亭」。郡城隍廟乎?鹽課大館乎?未始無此可能。再則,試反以邑城隍廟為準,商榷圖二之所屬。考上引「城池圖」鎮北坊邑城隍前僅見有中營、右營(均屬鎮標)公署,並屬同向;與此圖所見坐落既不相符,而營署亦不至如圖中所繪有頭門、二門、大堂、二堂、內堂之分(中營衙署當時建在東安上坊,見「移建中營衙署圖說」),似非某一營署所屬。在所有四十幅圖說中,此外僅有「臺灣佐屬公館圖說」、「鼎建鹽課大館記」、「移建中營衙署圖說」及「捐建南路兩營公署圖說」可供尋求歸屬;但參以上述四圖說所云,此圖又無一適切者。圖六祇以其結構與「移建臺灣佐屬公館圖說」所謂頭門、正廳、廂房以及正屋三楹等說法尚吻合,但仍有待求證。圖一一認為「鼎建鹽課大館記」所屬者,因記中有「附建廠房六間為馬廄」語;惟圖中馬廄位置或文字標記兩者中或仍有一誤,亦待求證。至圖三七,由於所餘「移建中營衙署圖說」及「捐建南路兩營公署圖說」既無結構描述,而圖中亦無明確標記足資辨認,因惟次於兩圖說之間備覽。如前述「鼎建鹽課大館記」無圖(說見前),則圖一一亦可能為以上兩圖說所屬之一;「鼎建鹽課大館記」所屬圖無誤,以上兩圖說間即欠缺一圖。總之,圖二、圖六、圖一一、圖三七確何所屬以及「鼎建鹽課大館記」是否有圖?存疑待考。

  再,元樞當時興建各工,除製作這本「圖說」外,並有若干「碑記」與「圖碑」留存,可資印證:

  (一)「重建臺灣郡城圖說」,有「重建郡城碑記」見「謝志」五一一面。

  (二)「恭修萬壽宮圖說」,有「恭修萬壽宮碑記」見「南碑」一○○面,並有「萬壽宮圖」圖碑現存臺南第一碑林。

  (三)「重修海會寺圖說」,有「重修海會寺碑記」見「南碑」一○五面,並有「重修海會寺圖」圖碑現存臺南開元寺(即舊時海會寺)。

  (四)「移建臺灣佐屬公館圖說」,雖未見元樞撰記,另有葉時蛟「郡城佐屬公館碑記」見「南碑」一○一面。

  (五)「重修臺灣府學圖說」,有「重修臺灣府孔子廟學碑記」見「南碑」一○八面,並有「臺灣府學全圖」圖碑現存臺南文廟。

  (六)「重修風神廟並建官廳、馬頭、石坊圖說」,有碑記(「謝志」卷二「政志」「壇廟」:『風神廟,在大西門外接官亭後,乾隆四年巡道鄂善建。旁有上憲官廳,臨街;東西有文武官廳。三十年知府蔣允焄修、四十二年郡守蔣元樞修,皆有記』),已佚;但有「接官亭圖」圖碑現存臺南第一碑林,即指此一建築。「謝志」卷二「政志」「公廨」:『接官亭,在西門外海口風神廟前,乾隆四年巡道鄂善建。四十二年,郡守蔣元樞捐俸修;並於左側構官廳,於海口砌石為埭,加坊表焉。有碑記其事』。試一閱讀圖說與圖及圖碑,當知「一而二、二而一」不謬。

  (七)「鼎建臺郡軍工廠圖說」,有「鼎建臺澎軍工廠碑記」見「南碑」一○三面,並有「軍工廠圖」圖碑現存臺南歷史館。

  (八)「重建臺灣縣學圖說」,有「重建臺灣縣廟學碑記」見「南碑」一一一面。

  (九)「重修臺灣府城隍廟圖說」,有「新修郡城隍碑記」見「謝志」五○九面,並有「臺陽城隍廟圖」圖碑現存臺南歷史館。

  (一○)「重修臺郡先農壇圖說」,有「重修先農壇碑記」見「南碑」一一二面。

  (一一)「重修臺郡天后宮圖說」,有「重修天后宮碑記」見「南碑」一一五面。

  (一二)「建設南壇義塚並殯舍圖說」,有「建設義塚殯舍碑記」見「謝志」五一二面。

  (一三)「捐建澎湖西嶼浮圖圖說」,有「澎湖西嶼浮圖記」見「南碑」一一七面,另有謝維祺「創建西嶼浮圖記」見同書一一八面。

  又,這本「圖說」有「重修關帝廟圖說」,「南碑」(一○九面)亦有「重修關帝廟碑記」(並見「謝志」五○九面);但「圖說」明言在鎮北坊,而「碑記」卻指在西定坊者。考「謝志」卷二「政志」「壇廟」:『關帝廟,在鎮北坊;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修』。『又坊里廟祀甚多:一在西定坊港口,俗呼小關帝廟。……』。由此,則知元樞於重修鎮北坊關帝廟外,並嘗修西定坊小關帝廟。

  此外,元樞尚修有水仔尾橋(上引「護理臺澎兵備道臺灣府正堂蔣德政碑」,即因修建此橋而立;全文見「南碑」一○二面)、鯽魚潭橋(有記,已佚)及馬公廟(「謝志」誤刊馬王廟)等;或以工事較簡,與重修小關帝廟均未製「圖說」。惟在「謝志」卷一「地志」「橋渡」及卷二「政志」「壇廟」諸目,均分別存有記載。

  上述「萬壽宮圖」等六圖碑,「臺南文化」(臺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四卷二期「文物專刊」刊有縮影圖;今特轉載,以供查考。

  這本「圖說」的編印,頗費周章。其間承昌彼德先生一再提供寶貴意見——一種在求止於至善的期待與熱忱,深感同調。但由於諸種限制,縮影圖未如原本色彩製印,終嫌不足。同時,又承黃典權先生示以關於蔣元樞的著作「蔣公子研究」(刊「臺灣文物論集」)一文,得使「弁言」多所發明,亦至可感。拜嘉之餘,一併誌謝。(吳幅員)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目錄

  重建臺灣郡城圖說(附北砲臺泉圖說)………………………………………………(一)

  重修臺灣府署並建迎暉閣、景賢舫圖說………………………………………………(三)

  恭修萬壽宮圖說…………………………………………………………………………(五)

  重修海會寺圖說…………………………………………………………………………(七)

  新建鯽魚潭圖說…………………………………………………………………………(九)

  移建臺灣佐屬公館圖說………………………………………………………………(一一)

  重修臺灣府學圖說……………………………………………………………………(一三)

  孔廟禮器圖說…………………………………………………………………………(一五)

  文廟樂器圖說…………………………………………………………………………(一七)

  佾舞圖說………………………………………………………………………………(一九)

  鼎建鹽課大館記………………………………………………………………………(二一)

  重建洲南鹽場圖說(附福井圖說)…………………………………………………(二三)

  建設臺邑望樓圖說……………………………………………………………………(二五)

  建設鳳邑望樓圖說……………………………………………………………………(二七)

  建設諸邑望樓圖說……………………………………………………………………(二九)

  建設彰化縣望樓圖說…………………………………………………………………(三一)

  建設淡水廳望樓圖說…………………………………………………………………(三三)

  鼎建傀儡生番隘寮圖說………………………………………………………………(三五)

  重修風神廟並建官廳、馬頭、石坊圖說……………………………………………(三七)

  重修關帝廟圖說………………………………………………………………………(三九)

  鼎建臺郡軍工廠圖說…………………………………………………………………(四一)

  重修臺郡崇文書院魁星閣圖說………………………………………………………(四三)

  重建臺灣縣學圖說……………………………………………………………………(四五)

  捐修臺鳳諸三縣養濟院、普濟堂圖說………………………………………………(四七)

  重建臺郡橋梁圖說……………………………………………………………………(四九)

  重修塭岸橋圖說………………………………………………………………………(五一)

  重修臺灣府城隍廟圖說………………………………………………………………(五三)

  重修臺郡先農壇圖說(附靈濟泉說)………………………………………………(五五)

  重修臺郡天后宮圖說…………………………………………………………………(五七)

  修築安平石岸圖說……………………………………………………………………(五九)

  新建鹿耳門公館圖說…………………………………………………………………(六一)

  重建洲南場禹帝廟圖說………………………………………………………………(六三)

  重修瀨北場上帝廟圖說………………………………………………………………(六五)

  重修龍王廟圖說………………………………………………………………………(六七)

  建設南壇義塚並殯舍圖說……………………………………………………………(六九)

  捐建北門兵丁義塚圖說………………………………………………………………(七一)

  移建中營衙署圖說……………………………………………………………………(七三)

  捐建南路兩營公署圖說………………………………………………………………(七五)

  捐建各營兵屋圖說……………………………………………………………………(七七)

  捐建澎湖西嶼浮圖圖說………………………………………………………………(七九)

  ●重建臺灣郡城圖說(圖一)

  查臺郡自隸版圖後,以地濱大海、土疏沙淤,未建城垣。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世宗憲皇帝頒諭督臣,深以臺灣起建石城,非宜;且附近府治有鹿耳門號稱天險,備設砲臺、撥兵巡視,自足以資捍禦。復允督臣奏請,於現定城基之外栽種刺竹,藉為藩籬;實因地制宜,甚有裨益:廟謨宏遠,著於甲令。

  先是,雍正元年(一七二三)臺邑周令(種瑄)創樹木柵,周圍二千一百四十七丈,闢建七門。乾隆初年(一七三六),七門始易以石;但事屬草創,未能完備。元樞抵臺後,巡閱城垣,現存木柵歲久半多朽爛,城基間為民人侵占;歷年既遠,難以根究。所樹剌竹亦多殘拔,存者無幾:殊無以資捍衛。元樞伏念臺郡為海外重地,城垣為衛郡之要事;首宜修建,以護居民。除將舊柵修其殘缺外,又將被侵舊址,遂為清釐;仍恐有礙居民廬墓,因其地勢酌為變通,以期無擾。復念向來只有木柵一層,致被殘拔;是以於舊柵之內,按照城基另建木城,比舊柵加高三尺。又於新舊木柵之中酌留空隙丈二餘地,密種刺竹、珊瑚、箖投。有關扼要處所,各建敵臺一座,安置砲位於上;雉堞一如城樓式,共計一十有八座。並於城內添設窩舖,如臺之數。分撥兵役,晝夜防守;自西南以至北城,鳴金擊柝,週遭相應。郡西面海,西門為自口進郡要隘。舊以濱海之地無從樹柵,只設南、北砲臺二座;今於砲臺左右添設木柵兩翼,另建小西門(原文誤水西門)一座,並增砲臺三座。又查附北門外之軍工大廠,舊制並無城門;今又添建大廠門一座,以資鎖鑰:於海疆捍禦之方,層層嚴警,洵稱金湯鞏固、山海敉寧矣。

  是役一切經費,元樞首捐廉俸;而郡中紳士樂觀厥成,捐輸恐後。慎選董事經理,不假胥役之手,以杜侵冒。復同廳、縣籌捐生息,以為每年修理之需;法頗周備,可垂永久。

  (附)北砲臺泉圖說

  ·(附)北砲臺泉圖說

  小北門外,向有砲臺一座、營房數間。其地與鹿口緊對,建立砲臺,實為扼要;年久臺圮,急須修整。先樞於建城時親詣其地,臺旁見有泉源,酌之甚甘。因照舊臺故址,新為建築;外疊方臺五級,設大砲三座。上覆以亭,週遭扶以石欄。疏鑿泉源,濬為深池;引泉自臺後繞亭左右,澄碧光瑩,拱如玉玦:幽遐之致,可備登眺。築斯臺也,原以還舊觀而嚴守禦;境之勝概,則固曩時之所未有也。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臺灣府署並建迎暉閣、景賢舫圖說(圖二)

  查臺灣府署,自雍正己酉年(七年、一七二九)前知府倪守(象愷)所建。越二年辛亥(九年、一七三一),王守(士任)又踵修之。乾隆乙酉(三十年、一七六五)前臬憲蔣諱允焄守郡時,於署之西偏創建鴻指園以為讌集之地。

  元樞抵任後,相度形勢:府署前則面南,地勢頗高。自三堂以後,漸就低窪;愈北愈低,高下竟至數丈。其東北一隅,不及鴻指園之半。地勢既高低不齊,基址又偏而不整。臺郡為海外重任,署齋為司土者所居;綱紀政地,自宜整飭,以壯觀瞻。元樞謹捐資,自三堂內署而後以至北隅,就其低窪,用土填築;與署前地勢,其高相等。復度東北偏缺之處,購買民居數畝;與署右西偏鴻指園,其方相埒。並於署內堂後創建迎暉閣一所,敬奉天后聖像;閣後建夜告臺。又另建景賢舫一進,舫後建屋七楹為書齋;左右各置廂房,周圍高築牆垣。牆外崩崖斷岸築以堅土,繞岸衛以珊瑚、刺竹,以保永久。現在府署形勢整齊,較之舊時頗為改觀。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恭修萬壽宮圖說(圖三)

  查臺郡萬壽宮系前臬憲蔣諱允焄守郡時所建,規制極為宏敞。但歷今十有餘載,為風雨損剝,未經修整。元樞伏念海外臣工既遠闕廷,祝釐朝政之所歲久缺修,自宜增飾,恭昭葵向私忱。茲敬謹飭材庀工,增塗塈以資炳煥,修棟阿以壯崇隆。現在雲粢龍角綵絢海隅,文武臣工俱慶加展瞻雲就日之忱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附)萬壽宮圖碑

  ·(附)萬壽宮圖碑(轉載「臺南文化」四卷二期「文物專號」二九面)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海會寺圖說(圖四)

  查海會寺在郡城之北門外五里許,係「偽鄭」北園舊址。鄭氏既滅,臺館荒蕪。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O),臺廈道王諱效宗偕總鎮王公(化行)改為佛寺,名曰「海會」;並置寺產,以為常住之業。寺以年久缺修,田為僧人盜賣;椽頹桷朽,滿目荒涼。

  上年欽奉恩詔修葺廟宇,念茲海外絕無勝地可供遊涉,此寺載在「郡志」,有關名勝,若任其摧殘、不行及時葺治,勢必日就圮壞;後來即欲修理,無從措手。於是鳩工飭材,大加修整。其前正屋三楹為山門,門內供奉彌勒佛像;兩旁塑護法尊者二像,高二丈許。其後金剛四尊,高亦如之。又內為甬道,左右建鐘、鼓樓各一座。樓之旁,各建廂房三楹。中為大殿,供奉如來、文殊、普賢佛像,獅、象、蓮座,皆高丈餘。殿內左右塑羅漢像,皆以金飾。殿後,供奉韋陀。中為川堂;再進,正屋三楹,內奉大士,繚以高垣。舊時寺基止此,其餘左右所建屋宇皆係新構。其右邊正屋一進,為官廳。前留隙地,隔以短垣;旁闢小門,繞以長廊。由官廳而前,穴垣為門;門外左側,有屋數楹。大士殿後隙地數十弓、又園二十餘畝,種植雜糧、蔬菜,可供寺僧齋糧。周遭,圍以剌竹。折而之東,□箭亭。亭之左,有屋五楹,迴曲如廊,深二丈;可置几筵,以為遊時讌集之所。凡此,皆新建之屋也。迄工之後,士女時有遊涉者;睹莊嚴之慧相,可覺迷罔之愚民,化其猛鷙、拯其苦惱:則此寺之修,其初為恭承聖詔以存名勝,而於世道人心亦未始無關也。

  寺僧所賣舊產,為時已久,半難清查。今為贖其可稽者,並為另置田畝,勒之貞珉。每歲可得租銀六百餘圓,住持之僧,無慮饑寒。後來經理果能不廢,可期垂諸永久。

  (附)重修海會寺圖碑

  ·(附)重修海會寺圖碑(轉載「臺南文化」四卷二期「文物專號」三○面)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新建鯽魚潭圖說(圖五)

  鯽魚潭,在鎮北門外十里;內山之流,悉瀦於此:蓋有關於水利者也。臺灣地皆沙土,崖岸為水所齧,時久日就低窪。以是潭面較昔愈寬,蓄水益多;東西相距廣可十里,長亦如之。潭之左右西北各岸,各枕山麓;其東南為鳳、諸之境,則崇山峻嶺、層峰疊嶂隱現於雲霞蓊靄之中,為海外名勝地。往時僚屬紳耆雖知有茲潭之勝,而登臨遊屐從無一過者焉。

  近因因公郊外,偶過潭上。查潭隸臺邑,年納漁稅,向有潭戶課館數椽。伏念斯潭既關水利,不可任其久晦;而臺郡僻在荒外,官斯土者三年乃得代去,則敷政之暇偶爾憩息,殆不可少。元樞既修海會寺以供遊涉,又於此地面潭建屋五楹為官廳。其後為後軒,軒之右為箭亭,與官廳相並。自箭亭前數武,為半舫。自半舫折而東,引潭水為曲港,界於官廳之左;通以小橋,別置行廬茅舍。由橋而東,架以虹橋。潭中,構湖心亭一座。以竹筏為船,蕩漾潭中,可觴可詠。臺郡自入版圖百餘年來涵濡聖化,海邦士女熙熙皞皞,如登春臺。觀山川之勝概,當益樂昇平之盛世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移建臺灣佐屬公館圖說(圖六)

  查臺郡佐屬公館,系前臬憲蔣諱允焄守郡時所建,近在府學西側。臺郡佐雜員數甚多,如或因公進郡及帶眷初來臺郡者,往來相值則爰居爰處,非湫隘之地所能安其行李也;且逼近廟學,制亦非宜。於是易為府學廣文衙署,捐資於龍王廟之側另購民居之宏敞者,新為構造。其前為頭門,顏以匾額。其內為正廳,左右皆有廂房。又內正屋三楹,旁為耳房。四圍高築牆垣,井灶湢廁咸備:較前規模,頗為宏敞。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臺灣府學圖說(圖七)

  查臺郡建設府學,歷時已久;缺於修整,傾圮堪虞。伏念我國家聖聖相承,重熙累洽;邇年以來,海東文教,媲於鄒魯。學校為崇奉至聖栗主、振興人材之所,自宜炳煥,以昭誠敬。茲敬謹選材擇料,敬將大成殿暨東西兩廡及五王殿虔加修整、宮牆周加塗塈,泮池亦行疏濬,規模視舊更肅觀瞻。

  查南郊魁斗山,郡學之文筆峰也。舊時櫺星門,其制甚卑;門外蔽以重垣,山遂隱而不見。今所建櫺星門較舊時移進數武,加崇五尺;門外之垣,改為花牆:山形呈拱,如在廟廷。從此,文明可期日盛。

  再查學內向建魁星傑閣,歲久倒壞。現照舊址興建,規模較前崇煥。

  元樞周覽廟學形勢,艮位奎閣既已傑然高峙,巽方亦應酌建坊表,以資鎮應。臺地並無石山可取石料,石工亦未睹坊製。茲於泉郡採取鉅石,精擇良匠刻鑿石坊,制度頗稱精備;自泉運廈,由海艘配載至臺,建於學之巽方,以壯規制。竊念廟貌改觀,人文益當振起,以表聖朝菁莪棫樸作人之治化;是亦元樞職分之所當為者也。

  往時,學廨屋甚偪仄。查佐屬公館附建學側,於制非宜;今移建於龍王廟左。即於其地添建正屋二進,以為學廨。既於規制相宜,而學官亦得安其居處矣。

  是役也,元樞首為捐俸;而鉅工之速竣,亦由紳士之踴躍捐輸焉。

  ·(附)臺灣府學全圖碑(轉載「臺南文化」四卷二期「文物專號」二九面)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孔廟禮器圖說(圖八)

  明禋崇聖,典為至鉅。廟廷禮、樂諸器自宜美備,庶足以昭崇敬而肅享祀。查臺郡孔廟禮器皆用鉛錫,已屬質陋;而豆、籩、簠、簋既非合度,且多未備。元樞謹按闕里制度,自吳中選匠設局、購銅豉鑄,備造禮、樂各器——計用銅萬餘斤,運載來臺,敬陳於廟,以昭明備而彰鉅典。

  至廟中所用禮器制度,承牲者,曰俎——有跗、有蓋;承帛者,曰篚;書祝文,曰版——設版有案。祼獻之器,曰爵、曰彝、曰斝(原文誤■〈〈厶厶〉上牛下〉)——爵皆有坫(原文誤玷),斟酒者曰勺、覆尊者曰羃。縮酒之器,曰茅沙池;陳設之器,曰泰尊、犧尊、象尊、山尊、雷尊;盛酒醴之器曰著尊、曰壺尊——皆有羃、有案。盛粢盛之器,曰豋(原文與圖均誤登)、鉶、簠、簋、籩、豆。爇香者,曰鼎、曰香盤——鼎之小者曰爐、焚蕭脂者曰燔爐、陳於陛中以燃照者曰庭燎;燭臺,曰擎。貯水盥洗之器,曰罍;斟水之器,曰科(原文誤抖)——形如尊彝之勺,盥爵及盛棄水之器曰洗——有架。陳祭品者,曰案——置簠、簋、籩、豆(?)。(?)之實各少許於盤,曰饌盤;盛毛血之器,曰毛血盤。供花者,曰花瓶;承福胙者,曰胙盤。廟中鐵器二種:焚燎時擎帛者,曰燎叉、曰瘞鍬;齋日樹於門者,曰齋戒牌。引導之物,曰龍旗、路燈、提爐、執爐、宮扇、繖蓋:以上皆廟中應用之禮器也。

  現在禮、樂諸器皆稱明備,春秋丁祭,虔肅將享;於崇聖明禋之鉅典、制器尚象之精意,庶或有得焉耳。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文廟樂器圖說(圖九)

  查孔廟所用樂器:編鐘、編罄、笙、鏞、琴、瑟、排簫、洞簫、壎、篪(原文與圖均誤箎)、龍遂、鼖鼓、楹鼓、足鼓、搏拊、相鼓、鼗鼓、柷、敔、籥、翟、手版、麾、節諸器。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頒中和韶樂於闕里,其器用敔一、敔一、編鐘十六、編罄十六、琴六、瑟四、笙六、簫六、壎二、篪(原文誤同前)四、排簫二,益以舊器並陳於露臺之上。蓋禮兼四代、樂備六代,鏗鏘鼓舞之節、聲容之盛,其典至鉅。

  伏念海隅僻壤囿於聞見,舊器半多臆造,殊失虔昭禋祀之道。茲謹按闕里樂制,自吳中製運來臺,陳於文廟,命工肄習春秋丁祀,庶幾以昭明備;而海隅多士,亦可闢其聞見已。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佾舞圖說(圖一○)

  查佾舞,文廟或云用八佾,或云用六佾。今圖分四列而繪九十六人者,照「黌祀備考」之十二圖,備舞容而非佾數也。迎神,奏昭平之章;初獻奠,奏宣平之章;亞獻,奏秩平之章;終獻,奏敘平之章;徹饌,奏懿平之章;送神望燎,奏德平之章:麾以起樂,節以節舞。故並繪麾、節於幀端,而殿上所陳之繖、扇、執爐、路燈與陛下之庭燎並附焉。

  考籥、翟之勢有十(?):翟堅而籥橫,齊眉為執、齊目為舉、平心為衡、向下執為落、正舉為拱、向耳偏舉為呈、兩分為開、相加為合、納翟於籥為并、向下為垂、相接為交。又樹籥翟曰植、擎籥直向前曰舒、平擎籥曰橫、翟籥相近處曰並、橫翟於上以籥拄之曰支、堅持籥翟於腋間曰掖、荷籥翟於肩曰肩、並籥翟舒於臂曰抱、兩手向臂相抱曰抱手、拜手至手曰拜手。舞者立容有五:向內、向外、向上、相對、相背也。首容三:仰、俯、側身(身疑衍)也;身容五:正身、躬身、側身、回身、直身也。手容五: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浼手也;足容七:蹺足、點足、出足、屈足、移足、交足、踏(原文誤蹈)足也。步容二:進步、退步也。體容九:授受、辭讓、謙揖、拜跽、頓首、舞蹈也,共三成:此舞者容節之大凡也。

  唐開元時,文德武功之舞,兼用於廟。自宋迄明,佾而不干;國朝因之。是以圖只繪■〈佾,月代亻〉而干、戚、金、鐸諸器不繪於幀者,所以遵王制也。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鼎建鹽課大館記(圖一一)

  查全臺鹽政,係臺灣府專管。郡治產鹽之地,分置洲南、瀨北、瀨南、瀨西、瀨東、洲北等六場。大館則為總匯之地,貼附府署之右西偏。前覺羅四陞守(明)創屋三間,以為吏胥經理之所;規模隘陋,年久傾圮。竊念大館為上輸國課重地,苟簡從事,實乖體制。元樞抵任後,相度形勢,謹捐資建設頭門一進、官廳一進。廳左附署,並無隙地;廳之右,建屋七楹。廳之後,為中堂;堂後之屋,為後館。其旁(原文作傍),為耳房、為廚房。復建東西廂,以為臥室。大館正屋之北,隙地甚多。附建廠屋六間,為馬廄:規模頗稱宏壯。與經理輸課之所,較前實為完備。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建洲南鹽場圖說(圖一二)

  查臺郡鹽課分六場,洲南產鹽獨多,輸課尤足。其地在鎮北門外十餘里,四面環海,形圓而土黑。中設課館,周列鹽倉,外置鹽埕:此舊制也。歲久傾圮。伏念場為產鹽供課之區,不宜任其倒壞。謹捐貲重建正屋三楹,左右各置廂房。其館外左側,向有小屋數間,以為哨丁住宿之所;今照舊址另建。鹽倉亦多倒壞,茲於整舊之後復行添蓋,新舊共計二百餘間。其鹽埕積滷之處,亦皆修整。規模視舊,頗稱完備;而核計近來場鹽亦多旺產,可無慮絀。

  (附)福井圖說

  洲南場四面濱海,斥鹵之區,不生草木。其地無泉可汲,附場各莊民約有萬戶來郡汲水,載以牛車,甚苦不便。元樞於勘修課館時,見鹽埕之左,地生青草;有窟不盈尺,津津有水。詢之土人,則云『草則經冬不凋,水則經旱不涸;不知其為泉也』。味之,水極甘冽,頗勝郡中諸泉。濬而導之,泉脈湧出;過三尺,其味仍鹹。因就窟面數□為井,不加深鑿,並覆以亭;取井卦爻辭之義,名曰「福井」。此井□淺,而鄉人群汲,泉源不涸;較之曩時遠載郡城之水,殊有□□□□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建設臺邑望樓圖說(圖一三)

  查臺邑雖附郡郭,而四郊所至,俱屬荒陬。自西至海五里,東至羅漢門莊外門六十五里,南至二贊行溪與鳳邑交界二十一里,北至新港溪與諸邑交界二十里。在城,則分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在鄉,則分新昌、仁德、文賢、依仁等十六里。其里內之蔦松腳、隙仔口、喜樹仔、角帶圍、土地公崎、崗山、石門坑、梨仔坑尤臨溪負險,為奸匪伏莽竊發之所。相其形勢,其要害計二十六處;四圍築石為牆——各高八尺,環以雉堞。中設望樓,高五尺餘;樓下各蓋草寮,以避風雨。鄉人俱踴躍趨事,按日輪巡,鳴鑼擊柝;有警則各樓響應,四面截擊(原文誤擎),賊無倖脫:蓋亦明斥(原文誤坼)堠於鄉遂、嚴守望於井疆之遺意也。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建設鳳邑望樓圖說(圖一四)

  鳳山縣,在郡南七十餘里。其縣治之東至傀儡山五十里,西至打鼓山旗後港十里,南至枋寮口、南勢埔八十五里,北至臺邑界之二贊行溪五十五里:通計所轄四百四十五里。其港西,則分長治、維新、文賢、嘉祥、仁壽、大竹、小竹、觀音為八保;其港東,則大路關、犁頭鏢各莊,俱逼近傀儡番界。港西之大湖、覆金鼎、二濫、坪仔頭與港東之旗尾、高朗朗、阿猴街俱係僻路,宵小潛藏。茲分設望樓十八座,皆倣臺邑之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建設諸邑望樓圖說(圖一五)

  諸邑,距郡北百二十里。其南與臺邑之新港交界,北至彰邑之虎尾溪六十里,西至海四十里,東至山二十里。所轄善化、新化、安定、茅港……共三十餘保,地多曠僻;而白沙墩、八漿溪、大崙腳、斗六門,尤為險要。茲分設望樓五十一座,星羅碁布,實資裨益。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建設彰化縣望樓圖說(圖一六)

  彰化縣,距郡北二百三十里。其南與諸邑虎尾溪交界,北至淡水之大甲溪三十里,西至海二十里,東至山三十里。所轄東西螺、南北投、水沙連等十六保;其上下半治莊、湳仔莊、三家春、林圮埔、大里杙(原文為■〈木戈〉)、大坪頂、阿密母等處,傍水依山,尤為盜藪。茲分設望樓四十八座——周圍石牆,各高丈二,實以土,砌磚樓於其上;較臺、鳳、諸三邑,更稱完固。於是奸匪斂跡,民賴以安。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建設淡水廳望樓圖說(圖一七)

  淡水廳,居臺郡之極北。南與彰化大甲溪為界,北至雞籠城,西至海二里,東至山五里。自大甲而北,地極荒涼,防禦尤宜嚴謹。茲分設望樓二十五座,其規制更勝於彰邑;而派丁輪巡,則與各縣相同。

  伏思海外遐陬,敷治匪易;而惠保民生,首宜弭盜。是以元樞悉心熟籌,督率廳、縣建造各望樓;蓋冀海表肅清、民歌安枕,慶苞桑之永固,以仰副委任海外之重寄。分繪五圖,按幅而稽;則全臺之山川形勢,亦可瞭如指掌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鼎建傀儡生番隘寮圖說(圖一八)

  查臺灣南北二路,各有生番。北路地廣山深,番離莊遠,又設「土牛」隘口;層層巡警,歷年安靜。南路之傀儡生番,最稱兇狠。且沿山居民逼近番界,約計二百餘莊。從前限以山根溪溝為界,雖設武洛、新東勢、山豬毛、枋寮口、糞箕湖、巴陽莊等六隘,撥番分住巡守;但所撥之番為數無多,又無隘寮居住,其勢自不能常川守衛。且今昔情形不同:前此生番出沒之處,今則番跡罕到;前者從未出沒之區,今則有路可通——如雙溪口、大路關、毒口溪等處是也。情形異昔,法宜變通。元樞前巡南路,細察情形,殊失扼要。現雖生番安靜,萬一遇有越界之事,備禦宜周。因就山腳遍勘,於生番出沒之處添建隘寮、酌移舊隘,添撥番丁連眷同住,永資捍衛;稟蒙大憲批允辦理。隨經示諭,衿民樂從;捐銀輸料,爭先恐後。謹委專員會同營弁慎選董事,督同興建。除舊有之糞箕湖、巴陽莊、新東勢等四隘仍照舊址改建外,其山豬毛隘移建於雙溪口、武洛隘移建於加臘埔、枋寮隘移建於毛獅獅,並添建大路關、毒口溪等三隘,共計十座。外則砌築石牆,闊五尺,高八、九尺及一丈不等,周圍約計一百二十丈及一百四、五十丈不等。中蓋住屋五、六十間,亦有八、九十間者,俱照社番居屋建蓋。仍撥鳳邑所轄之阿猴、武洛、上淡水、下淡水、搭樓、茄藤、力力、放■〈糸索〉等八社熟番住守,並按地勢之險夷、酌派番丁之多寡,連眷同居,以堅其志。附隘埔地,聽其墾種,以資衣食;分立界址,以杜佔爭。隘寮之後,另建寮房六所;周圍以木為柵,柵內蓋屋四、五、六十間不等。令生番通事攜帶壯丁守禦,與熟番互為聲援。又令近山居民:大莊則設望樓二座、小莊一座;每樓派三、四人,日則遠眺,夜鳴鑼柝。每月自朔至晦,預期派定,大書望樓之上,以專責成。如有生番蹤跡,即行鳴鑼;各莊聞鑼,互相救援。現在防禦甚嚴,立法頗備:既分地以裕隘番口食,復豎界以息隘番紛爭。番散難馭,設隘首以歸約束;丁眾難防,住通事以專稽察。且稽查漢奸牽娶番婦,則諸弊可杜;明定生番交易日期,則透漏自絕:實於杜絕生番之中,兼寓防奸除弊之意。

  前巡憲視歷南路勘查番界,蒙以元樞籌建隘寮、望樓各事合於機宜,可資扼要;諭以『從前雖以山根溪溝為界,但山形起伏不一、水溝衝徙無常,日久恐有混淆;應照北路規制,建立「土牛」,俾民番永遵。業已附摺入奏,務須妥速辦理』。兼荷仰述聖諭,以釐定番界為第一要務。元樞遵即嚴督鳳邑李令(桐)妥速趕辦,以期上遵聖訓、下惠黎元。自今以後,界址永清,無虞淆混;該番畏守禦之日嚴,自必益臻寧謐,沿山黎庶永慶昇平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風神廟並建官廳、馬頭、石坊圖說(圖一九)

  查臺郡風神廟,在西門外。凡自鹿耳門抵郡登陸及駕小艇赴鹿口配船往廈,皆必取道於此:蓋往來臺、廈之要津也。舊制:前為頭門,內建正屋三楹為官廳。廳後之屋,供奉神像。後屋數楹,中奉大士。舊時廟制如是。凡往來文武官僚迎送酬接,皆集於此。地既偪仄,年久將頹;於是興工飭材修其屋宇,以還舊觀。

  元樞於鹿耳門創建公館,來往住宿者既已得其所矣。伏念臺郡建城以後,管鑰嚴謹;其自鹿耳來郡,倘值昏暮或遇風雨不能進城,勢必徬徨終夜,露處堪虞:則此地公館之不可少,正與鹿口無異。茲就廟側之左購買民居,鼎建公館一所。其深、廣,與廟相等。前為頭門,中留隙地,繚以短垣;穴門其中,內建正廳三楹。廳後正屋一進,計五間;旁(原文作傍)置兩廂,廚廁咸備。不但往來此地者可以安居,而迎送祖餞亦有其地;不必如舊時酬酢於神前,於昭虔妥神之道殊有得焉。

  再,向來未建馬頭,登舟上岸,甚苦不便。此地為進郡要路,宜宏規制,以壯觀瞻。乃自泉郡購造石坊,運載來臺,建於馬頭之上。坊前砌以石階,以便登涉。現〔在〕規模宏壯,氣象改觀。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附)接官亭圖碑

  ·(附)接官亭圖碑(轉載「臺南文化」四卷二期「文物專號」二八面)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註)此即「重修風神廟並建官廳、馬頭、石坊圖說」所指之圖,說見「弁言」。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關帝廟圖說(圖二○)

  查臺郡關帝廟凡數區,其在鎮北坊者為春秋秩祀之所。此廟自前明業已建蓋,迄今百有餘載;規模雖備,傾圮日甚。廟制:前為頭門三楹,中為大殿,供奉神像;其後,正屋一進。廟門外側有屋二進為官廳,周圍繞以高垣。元樞既已興建各工,伏念武廟關於政典甚鉅,修整不可稍緩。因為捐俸,並勸樂施;飭材庀工,重加修葺。其規模仍循其舊,而廟貌巍煥則如新構。

  再,廟後右側有屋數楹,內奉大士;其旁雜疊神祗,殊非昭虔妥神之道。茲並加修建,以奉大士;其諸神之像,另屋供奉。旁有屋宇,亦行繕葺,以祀保生聖母神像。廟貌既飭,自當益庇神庥。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鼎建臺郡軍工廠圖說(圖二一)

  臺郡軍工廠,事隸臺灣道專管。設廠在郡治之小北門外,廠內係貯木料、釘、鐵、油、麻諸物要地。舊時僅建小屋二進,規模卑陋;不但貯物無地,而驗船時文武官僚竟無託足之所。元樞修竣城垣後,蒙憲委護道篆;竊念軍工重地,興建自不可緩。謹捐資建造頭門一進、大堂一進;堂之左右環建廂房十四間,以為釘、鐵、油、麻諸庫。堂後建屋一進,計七楹,為司稽察廠務者住宿之所。廠在城外,向無關閉;茲繞廠另建木柵並設廠門一座,撥役以司啟閉。其廠之北隅,向建天后神祠,日漸傾圮;亦為修葺。現在規模宏敞、鎖鑰嚴密,於軍工重地實有裨益。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附)軍工廠圖碑

  ·(附)軍工廠圖碑(轉載「臺南文化」四卷二期「文物專號」三○面)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臺郡崇文書院魁星閣圖說(圖二二)

  查臺郡書院二所:一為「海東」,一為「崇文」;俱係前覺羅四陞守(明)所建。其崇文書院,近附郡署東偏。院之左側巽方,建有魁星閣;閣後建堂一進,崇祀朱子神牌。歲久,漸就傾壞。元樞前護道篆,於講堂、齋舍俱加修整;其魁星閣及祠旁兩廊,皆另行建造。現在規模宏敞,一如舊制。並捐資置鳳邑魚塭一所,每歲計取租息番鏹五百元;除海東書院撥銀二百元外,其餘三百元歸入崇文書院,以添肄業生童膏火之費,較前無虞支絀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建臺灣縣學圖說(圖二三)

  臺邑附郡設縣後,即經立學;歷今百年,久已傾圮無存。邑人雖思修建,以工鉅未能興役。元樞抵臺後,即與前縣解令(文燧)熟籌;時因捐費無多,建大成殿而後,事即中止。解令旋亦卸事。

  茲於郡中各處工程次第興舉,郡學亦已竣工,邑中紳士呈請繼修完竣。茲謹督同郁令(正)按照舊址,將大成殿重加繕整;並建五王殿及東西兩廡,以奉牌位。其櫺星門、大成門、泮池、宮牆,亦俱謹用制度建造。往時因地勢偪仄,明倫堂並未建設;而縣學教諭、訓導,僅於學之左右賃屋居住:殊非體制。茲復買湊民地,並為創建,規模一如郡學。現在制度巍煥,人文儒術自當益慶昌明。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捐修臺鳳諸三縣養濟院、普濟堂圖說(圖二四)

  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欽奉恩詔飭將鰥寡孤獨及殘廢無告貧民加意撫恤,通行欽遵在案。臺屬四縣原俱設有收養貧民之所,除彰邑所設養濟院坐落彰城、飭縣善為撫恤外,其臺、鳳、諸三縣所有養濟院、普濟堂俱建在郡城,收養老幼孤貧殘廢男婦,分別額內、額外給予衣食,以廣皇仁。元樞親赴各處查勘,其臺灣縣養濟院一所共屋八十九間,坐落郡城鎮北坊;又普濟堂一所共屋十間,坐落縣城隍廟之旁。鳳山縣養濟院一所共屋五十三間,坐落郡城西定坊。諸羅縣養濟院一所共屋九十五間,坐落郡城鎮北坊。俱係建蓋多年,歷久未經修葺;以致棟折牆崩、上漏下濕,難以住宿。爰即捐俸購料,飭匠興修,克期完竣。從此,海外無告貧民俱得安其棲息,可免失所之虞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建臺郡橋梁圖說(圖二五)

  查臺郡西面大海,其東為臺邑郊外地——通羅漢門一帶,南與鳳山接壤,北門則諸、彰、淡水往來要衝。海濱沙土高下不齊,崩崖坼岸,登涉為難;夏秋霖雨,尤苦泥濘。又鄉遂之民赴郡貿易,皆用牛車稛(原文誤捆)載;是以城內雖無河道,而絕潢斷港,時接於道:是必藉橋梁始可以通行旅。郡治各橋歲久俱壞,今逐加修建,料必堅固,以期久遠。其牛車經過之橋,視舊加高數尺。共計旱橋若干、溪橋若干。現在民無病涉,咸以為便。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塭岸橋圖說(圖二六)

  坑仔底,在郡北去城十餘里,係往北路孔道;眾流所歸,沙漬土鬆。地多魚塭,故名曰塭岸。其地無橋梁,則行旅病涉。乾隆初年(一七三○年代後期),築塭岸、造橋梁,屢修屢圮。前臬憲蔣諱允焄守郡時,復大修之;今亦崩壞。元樞親勘其地,橋之易壞,由於少設水門;上流之水驟至,急難宣洩,是以有衝決之患。今重構大小橋凡十四座,木料選用堅固;於隄下增設水門以資疏洩,陂渠似可無虞沖突。高築塭岸,以固其防。苟遇旱澇,所瀦之水可蓄可洩;不但行旅無憂徒涉,而農田亦得其利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臺灣府城隍廟圖說(圖二七)

  查臺郡城隍廟,在府署之西數武。廟制:前為頭門三楹,前為戲臺。門內有廊,如川堂式。中為正殿,供奉神像。其後正屋三進,雜祀諸神。廟之左右,各啟小門。自頭門而至正殿,兩旁基址皆建廂屋五楹,復隔以牆,為僧人住居之所。右廊之北,於牆間另闢□門;內建小屋三楹。周圍繞以高垣,廟制頗稱宏敞。神之感應最靈,祈報殆無虛日。建廟之後,歲久缺修,將就傾圮。

  伏念神列於祀典,福庇海邦;亟宜修整,以妥神靈。因為捐俸,並喜紳士樂輸;乃飭材庀工,易其棟宇、塗其丹雘(原文誤雘)、厚其垣墉。基址雖仍其舊,而廟貌彌加崇煥矣。

  再,臺灣設郡後,其初守郡蔣公諱毓英有功斯土,郡人至今不忘;向於廟之右側建祠奉祀,迄今年久傾圮。茲仍照舊址修建,以永昭前賢之懋績於不朽耳。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附)臺陽城隍廟圖碑

  ·(附)臺陽城隍廟圖碑(轉載「臺南文化」四卷二期「文物專號」二八面)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臺郡先農壇圖說(圖二八)

  查臺郡先農壇自雍正年間(一七二三~三五)奉詔恭建壇宇,規模雖具,歲久俱就傾圮。元樞伏思耕耤為祈谷之重務,興建不可稍緩。從前,繚垣之內,僅建一壇;壇之北,設有八角小亭一座,以奉先農神牌。至於百官舉行祭典時,如遇風雨,並無憩息之所。謹按壇制,重加修飾;周圍牆垣,亦行塗塈。其奉先農神牌之八角亭,新為建蓋,視舊加崇。另建中廳一進、左右官廳各三楹,以為祭時文武員弁分憩之所。

  伏查詔制,耤田田限四畝九分,每歲以耤田存貯餘谷,糶充祭費。而臺郡耕耤舊未置田,僅就壇外平原舉推耒耜;以鉅典而視為英文,殊與詔制有悖。茲元樞謹就壇外平原墾闢耤田,以符制度。臺郡勸農之禮向未舉行,亦乖政體;元樞就新建官廳,作為勸農之所。鉅典既舉,自可永行;伏願海外年書「大有」,以仰副聖天子廑念民依之至意於萬一耳!

  (附)靈濟泉說

  八角亭之北隅,向有小屋數楹,供大士像;屋久傾圮。茲亦虔加修葺,以還其舊。屋後有井,厬泉也。康熙辛丑(六○年、一七二一)六月,提督藍公(廷珍)殲剿朱寇,駐師於此;三軍就汲,泉忽濆湧。因名之曰「靈濟」,並作歌勒石以記其事。今樞復建小亭一座,更以誌靈異於(以下缺字)。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臺郡天后宮圖說(圖二九)

  查郡城西定坊之天后宮,未入版圖以前,即已建造。郡垣廟宇,此為最久。天后福庇海洋,靈越百神;我朝征剿「鄭逆」,天戈所指,靈潮突長,舟師得以穩抵郡城,無虞險阻。迄今百餘年來,此邦士庶暨往來海道士宦商民,無不仰戴神庥。神之覆育斯民,功德最鉅。春秋列於祀典,將享虔肅。

  舊時廟制:前為頭門,門外有臺以為演獻之所;門內兩廊咸具。中為大殿,供奉神像。其後正屋二進,雜祀諸神。廟之右畔,有屋三進為官廳;周以牆垣:規模制度,頗稱宏敞。特以歲久缺修,將就傾圮。元樞蒞臺後,一切有關政典鉅工既已次第興舉,因首捐廉俸並勸紳士之樂善者,選工飭材,重加修整:棟桷之朽壞者易之,丹粉之陳暗者塗之。現在廟貌巍然,呈輝煥彩;將見靈爽益昭,環海之永叨神庇正無既極也已。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修築安平石岸圖說(圖三○)

  查臺屬安平地方為協營駐兵重地,民居、兵屋甚多;且設有鳳邑倉儲,為支放兵米攸關。又有紅毛舊城,關係形勢。該處四面環海,岸由沙積,質本浮鬆;朝夕潮水沖擊,易於坍損。是以乾隆十四(一七四九)、二十七(一七六二)等年,疊蒙前憲飭令過臺商艘每船務將壓重沙石二擔,常川堆貯,以禦風潮,以固堤岸。祇緣船戶運貯沙石均係細石浮沙,零星散貯;一遇潮水長發,則石被浪移,沙隨水卸。非若鳩工砌築,可期堅固。矧鹿耳門之四草地方,數年來新漲砂磧二重約三、五里不等,潮勢自西而東,直對安平沖擊;以致近年埔岸漸崩,民屋類皆坍壞,遷移者眾。即營署,亦因水勢日進,漸被沖損。其有關於民生地勢,實非淺鮮。若不急為砌築完好,不特目前故址悉移,且恐將來日衝月陷無所底止,何以資保障而固地方!元樞親赴查勘,周詳審視,實為必不可緩之工。惟是堤工關重,經理非易;一時欲得經手妥洽者,實難其人:是以未敢冒昧舉行。茲有安平中營林遊擊(朝紳)於工程事務諳練,且一切公事頗稱實心;因即會同熟籌,林遊擊亦樂與共勷厥成。元樞隨捐備工價、運費,飭匠於漳、泉等處購辦石料,分船運載到臺;自紅毛城東勢起、至較場頭灰磘尾止計五百十九丈九尺,深埋木樁(原文誤椿)、密砌石條,以三合土抿縫,期於永固。一切工料,俱託林遊擊就近管理,督匠妥辦。業於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五月初二日興工,於閏六月十八日工竣。現在岸已完固。民得安居;即遇潮長,足資捍禦,可免沖損之虞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新建鹿耳門公館圖說(圖三一)

  查鹿耳門孤懸海面,離郡水程計三十里;雖在澳內,而海面寬闊,實與大洋無異。其地周圍皆有沙汕,名「鐵板沙」。若遇風暴,船觸沙汕即裂。地稱至險,離郡又遙;倘或昏暮進口、不能抵郡,不得不到口居住。向來只設文、武二汛矮屋數間,為吏書、弁目稽查船隻出入之所;多人抵口,並無旅舍可以借居。往來官僚,殊苦未便。近時又奉恩旨:凡宦臺者准帶眷口;則凡暮夜進招者,未免臨時周章。至於迎送往來或因公赴口,情形亦然。茲謹與海防同知鄔丞(維肅)度其形勢,捐資籌建公館一所;共計正屋五進,東西各置耳房,周圍繚以牆垣。鹿耳門向有砲臺,亦就傾圮;今亦重加修整。

  此舉也,不但往來抵口者無虞露處,而於天險要地既壯其規模、又資其防守,於封域形勢之說,亦似有裨益也已。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建洲南場禹帝廟圖說(圖三二)

  從來神之有功德於民者,則祀之。至若平地成天、萬世永賴如禹帝者,其功德尤無乎不被也。洲南濱大海,向置鹽埕濟民食。惟夫潮汐以時、風濤晏息,斯堤岸固而鹽產以盈也。場民思報,本建禹帝廟於場之東南,奉香火以祈福佑者有年矣。顧廟祇一椽,場民裸體跣(原文誤蹝)足徙倚於神之前,則慢褻尤甚;而又風侵雨蝕,日就摧殘。樞過而謁之,不禁怦怦有動於中也。迺就其地捐俸而更置之,廣其殿宇,凡二進。旁設耳旁,繚以周垣。蓋較向之湫溢而塵溷者,有別矣。並募司香火者居之,經其產以資日費。

  廟既成,因繪圖綴說以存其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瀨北場上帝廟圖說(圖三三)

  上帝廟,居瀨北場之左,不知創自何年。夫場為晒丁聚族之所,惟疫厲災眚(原文誤青)之不作,然後丁得盡力於晒而鹽產以盈;此非邀庇於神,無由奠其居而樂其業也。歲戊戌(乾隆四三年、一七七八),場之民以帝廟年久傾壞,請命於樞。樞念神之福佑斯土也,物阜民安,久蒙呵護;忍令漂搖風雨、失所憑依,「崇德報功」之謂何!爰捐清俸,鳩工庀材,仍其舊而整新之;募鄉民之謹愿者司其啟閉,以時灑掃。於是,居民奉香火以祈福者踵相接焉。用以卜明神之式鋻,其降康正未有窮也。是為記。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龍王廟圖說(圖三四)

  查龍王廟在郡治之寧南坊,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六)臺廈道梁諱文科所建。廟制:前為頭門三楹,中為正殿。殿後隔以高垣;建廊,制如川堂。其後正屋一進,中祀龍神。廟之西偏,另建頭門一座;門內兩旁,皆有廊屋。其中為正廳,凡百官春秋祭祀以及朔望謁廟,皆集於此。其後正屋一進,中奉大士,旁為僧房。其崇高廣狹,一如前屋:廟制頗宏敞可觀。歲久缺修,日就傾圮。元樞首捐廉俸,並勸紳士捐輸;重加葺治:易其椽桷,飾其剝蝕。規制煥然,一如新構。

  龍神司掌雨水,澤庇生民。廟制既崇,享祀益肅;將見靈爽昭垂,海邦永慶神庥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建設南壇義塚並殯舍圖說(圖三五)

  查臺郡有南北二壇,俱為寄櫬之所。南壇在郡治之南郊,北壇在北門外。臺郡習俗惑於風水,每多停棺不葬;又流寓而死者,或不能運柩還鄉、或無人為營窀穸:皆寄柩於二壇。土著家,每有貧不能葬或圖吉壤,均致淹擱於此。寄櫬之舍,卑仄而破;久之,暴露不免,且有損壞之虞——其姓氏亦無從稽考。郡南北郊及魁斗山等處,皆有義塚。但閱歲既久,葬者益多;纍纍井槨,穿陷於道:殊為可憫!元樞伏念義塚列於卹政,有關功令。上年欽奉恩詔:「地方官加意增設義塚」;聖訓諄切,尤宜遵辦,以廣皇仁。於是相度南門外竹溪寺後,有園地一片,計八甲有奇——按地計百餘畝。又有竹圍一所,亦頗寬曠:均屬民業,立券買之。以園地為義塚,葬旅殯之無歸暨家貧不能營葬者。又於竹圍內另建寄櫬之舍共二進,兩廂各六間——木料堅固,屋宇寬深;募僧守之。來寄棺者,設簿記其姓名、鄉貫及寄棺之年月,以備稽查。其有欲歸故土者,聽其自運;或實因無力搭運,則為之定□舖戶,配船運之。至寄停之棺實有姓名可稽、親屬現在者,計其月日已在二年外者,限以三月:有力者促其營葬,無力者則動支經費即就義塚掩埋。如逾期,有罰。若其已葬塚墓年久穿陷者,隨時培補之。其已故戍(原文誤戌)兵,則別置北郊曠地掩埋——另有圖說附後。復於義塚之旁(原文作傍),設立化骨臺:檢收殘骸,以火焚化,置於萬善同歸所。凡買園地、建殯舍與夫收殘骸、埋棺槨僱工、買灰、盂飯、紙錢、飯僧、齋奠、募巡丁、廩司胥並運骸歸葬配船給資以及經理給賞諸費,皆係元樞首先倡捐並勸樂施者襄其事。凡有捐輸,勒名於石,以誌好善。其應行事宜,立為條規,詳存檔案;並通稟大憲批示存案,以垂永久。元樞之舉是役也,殫精瘁力,蓋以欽遵聖詔,仰播恩澤於斯民耳。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捐建北門兵丁義塚圖說(圖三六)

  北壇,在郡治北門外較場之西北隅。其地有地藏菴,祀孤之典,於此舉行;地勢極高。菴前向立天燈,終夜燃照;海艘在洋遙見燈光,知將進口,以此為準——如標的然。旁有殯舍,大小三座;與南壇均為停柩之所,兵民無別。查臺郡戍(原文誤戌)兵,三年班滿,始回內地;病故者隨時埋葬,不能擇地。元樞既於南壇建設義塚、殯舍,埋寄民棺;因念兵民相雜,易起爭端,必須另籌區別。隨於較場之東,查有民業五甲有奇——計地六十餘畝,地頗廣寬。立契購買,建立義塚,專為戍(原文誤同前)兵埋棺之所;別於民人,以杜爭競。其條規,一與南壇無異——詳見前說,不復贅陳。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移建中營衙署圖說(圖三七)

  臺灣中營衙署,原建在郡城永康里。歷年久遠,因循未備;以致日久月長,署屋漸見傾圮。且原定方向,未甚合宜。而所轄兵士原有額設伙房派撥居住,但俱散住鎮臺衙署之後;其去中營衙署頗遠,未免鞭長莫及。一遇應辦公務,兵丁既苦奔走之煩;而呼喚需時,恐滋貽誤。況署屋既為辦公之所,又屬觀瞻所係;應速修整,未便聽其歷久坍廢。元樞因即會營熟籌,就東安上坊隙地,將舊署移建;一切應需工料,俱由元樞與劉遊擊(潢)捐備。向之坐西朝東者,今則改為坐東朝西,方向頗為合宜。

  署屋現已聿新,並於新署之後,另置陳姓民屋十間——其價亦由元樞捐給,分撥兵丁住宿;俾一呼即應、差遣便捷,辦公自無誤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捐建南路兩營公署圖說

  查臺灣南路參戎、都、守分防鳳邑,凡遇因公晉郡,乏所棲止,往往借居民屋;擬就郡城建設公署以資辦公而未得也。元樞蒞臺三載,如郡城、望樓暨隘寮、橋路等項——凡有關於民生者,罔弗勉力舉行;又如學齋、佐雜公館、中營衙署及鹿耳門風神廟各公所——有益於官方者,亦俱逐一辦竣。若南路營公署,自應一律籌辦。適有東安坊民陳姓將屋出售,爰即捐給價值,置為來郡公署;並鳩工庀材重加修葺,移營收管。雖暫時之棲息,亦辦公所必資云。

  ●捐建各營兵屋圖說(圖三八)

  查臺灣郡城設有中、左、右三營暨城守營,駐城防守。各營衙署之旁俱經另設伙房,分撥兵丁住宿;由來舊矣。祇緣歷久未修,兼之時遇地震,以致各營兵屋或則牆柱傾圮、或則倒壞無存。元樞因念伙房坍廢,則兵丁棲身無所,難免向隅;自應急為修葺,以資戍(原文誤戌)守。當經會營勘明,捐俸購料,召匠興工。其倒壞者,循其舊址另為建蓋;其傾圮者,估定工料即為興修。計共建蓋中、左、右三營暨城守營兵屋七十八間,修理五十六間。又因中營衙署現已移建東安上坊,其舊有兵屋與新署頗為隔遠;故就新署之後另置陳姓民屋十間充作兵房,以資棲息,以便辦公。現在工俱完竣,兵得安居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捐建澎湖西嶼浮圖圖說(圖三九)

  查澎湖居臺、廈之間,四面環海,島嶼紛排;波濤洶湧,地最危險:為往來臺、廈船隻所必經。西嶼一處,尤為衝要。凡遇風信靡常,則官、商船舶莫不就西嶼以為依息。然當宵昏冥晦之時風濤震蕩,急欲得西嶼而安之,轉或別有所觸,屢致船隻損壞者;蓋因四望茫然,一無標準故也。

  元樞抵臺後,查悉情形,急圖所以利行舟之法。當經札商澎湖廳,囑就西嶼古塔基址,廣其下座——計周五丈,用石築為浮圖。其高五級,級凡丈許。預設長明之燈,西照鷺門,東光鯤島,南達銅山、東粵;俾一望無際之餘,知所定向。又於浮圖之前,建天后宮;另設旁屋數椽,召募妥僧住持,兼司燈火:使風雨晦明,永遠普照。所需工費,元樞倡捐;其餘不足之數,經來往商、漁各船踴躍捐湊:業已擇日興工,克期完竣。自此船隻往來收泊,知所憑準;所全實多矣。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